top of page

補習誤解系列 - 「呢啲我都識教啦!」

以廣東話童謠一對一的網上課程,老師在教「瑪麗有隻小綿羊」。和孩子唱完童謠後,老師和孩子學習字詞,當中有「羊」、「洋」、「羚」、「群」等。老師先問到,這些字詞有甚麼相同,又有甚麼分別?(然後耐心等待)。這時候老師需要有耐性,期待學生提出不論對與錯的回應。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讓學生自行發現,所以老師應該作為促進者(faciliator)引領學生,而非直接告知答案。同時,老師的耐心等待必須是真誠的。因為孩子對情感是很敏感,如果你口說等待,樣子卻流露出不耐煩,孩子很有可能就不願意嘗試,直接說不知道,希望跳過那個難受的時刻。


然後,孩子說到:「呢度一樣」,老師回應到:「係喎,有一個部件一樣,另一個部件不一樣。」以廣東話學習中文的其一難處是我們的口語和書面語相差甚大。而老師以更準確的用字及更完整的句式,將學生的意思重新表達。這種複述(rephrase)的方式更有助學生理解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。


當中老師提及到「洋」字,老師說道,「洋是從水字部,意指「多」。例如「洋溢」,即是水很多,好容易流出來的樣子。你有沒有見過倒水時,水杯的水快要流出來的情況?」教授幼兒必須由淺入深,將課堂的新知識內容連結學生日常認知,特別是結合具體的情景能讓幼兒更易理解抽象概念。老師繼續解釋道:「例如好多水的地方就是海洋。有沒有看過海洋?又例如新年我們會說喜氣洋洋,即是充滿著很多喜慶的氣氛。」當建立「洋」的概念後,可以加以延伸,加入新詞彙新知識,將剛學的知識(海洋和喜氣洋洋)與早已學懂的固有概念(例如大海和新年)掛勾,是幫助學生記憶的好方法。


然後當去到「羚」字時,老師解釋說:「這個字的聲旁則改為令,所以讀羚。」孩子不懂得甚麼是羚羊。而熟知孩子的英文比中文優秀的老師進而說道,即是Peppa Pig 中的Madam Gazelle。在不少香港孩子身上也出現英文優勝於中文的情況。所以老師在教述中文教材時,如有需要,也會適切地使用英文配合解釋。


曾遇過不少家長查詢課程時說:「這個我自己都識教」,這種情況在幼兒課程最常見。這也難怪,幼稚園的學習內容似乎都是數數字, ABC,就像是小學生都可以教到的內容。但同時,其實外國很多國家的幼教老師的入職要求最少需要碩士,要求的資歷甚至比很多其他工作更高。為什麼外國對幼稚園老師要求這樣高?答案是顯而易見,幼兒教育重要之餘,也並不容易。 如小朋友對學習中文字有困難,或對課程感興趣,可以瀏灠:

25 次查看0 則留言

Kommentarer


bottom of page